- 六句义 → 六句義
- 這是古代印度勝論學派的哲學。 指實、 德、 業、 同、 異、 和合六句, 相傳繫古代印度勝論學派之祖優樓佉所立, 到後代慧月論師, 依據六句義而廣開為十句義。 六句義即: 一、 實句義, 即主諦, 又作所依諦。 乃指諸法之實體, 有地、 水、 火、 風、 空、 時、 方、 我、 意等九種。 二、 德句義, 即依諦, 指實句義之屬性功能。 《勝論經》舉出色、 香、 味、 觸、 數、 量、 別體、 合、 離、 彼體、 此體、 覺、 樂、 苦、 欲、 嗔、 勤勇等十七德;十句義論更加重體、 液體、 潤、 行、 法、 非法、 聲等七種, 共列舉二十四德。 三、 業句義, 即作(用)諦, 指實體之運動, 有取、 舍、 屈、 伸、 行等五種。 四、 同句義, 即總相諦, 又作總諦。 指有性乃諸法所共有。 五、 異句義, 即別相諦, 又作別諦。 指諸法有差別之性質。 或稱同異句義。 六、 和合句義, 又作無障礙諦。 乃謂實、 德、 業、 同、 異等五句相互攝屬而不相離。 這是唯識家破斥的對象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